【娱乐头条】大帅哥(张卫健)光头22年原因:伤透一个人,一句话就够了!
↑↑↑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↑↑↑
提起张卫健,许多人会想到他标志性的光头。
其实20多年前,他也留过发型。
刚出道时,张卫健也留过长发 / 豆瓣
但后来,因为前辈的一句话,张卫健一留光头就是22年。
最近一期节目中他自曝,那时他因出演TVB版《西游记》刚刚走红,人气正旺。
孙悟空满脸猴毛,抓耳挠腮的样子,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张卫健饰演的孙悟空 / TVB版《西游记》
一位香港制作人,来找他拍戏。
张卫健给出自己心中的合理报酬。
谁知前辈的回应满是贬低和否定,“哪怕因为《西游记》红了,你在内地的知名度仍然是零。”
张卫健回忆前辈对自己的否定 / 《我是演说家》
前辈说:“记住,你的脸上没毛呢,你是不值钱的。”
张卫健牢牢记住了前辈的这句话 / 《我是演说家》
用张卫健自己的话说,感觉好像有把刀,插进心脏一样。
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孙悟空以外的角色,张卫健离开TVB,去北京重新开始。
他对自己说,“以前你是个腕儿,现在不是,将来,不知道。想重新成腕儿,只有努力。”
凭着这股劲儿,他在内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堂。
先后出演了《少年英雄方世玉》和《小宝传奇》,方世玉和韦小宝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有天晚上,他又想起那位前辈的话,回忆起北漂几年的经历,他决定剃光头发:
“我要证明给你看,我的脸上一根毛都没有,我还是可以爬回去的。”
张卫健因前辈的一句话,决定剃成光头 / 《我是演说家》
当年那位制片人可能没想到,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,给一个年轻人带来这么大的冲击。
1
一句随意的评判
可能给人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
有人听了可能要问,“张卫健是不是太玻璃心了?”
这低估了语言可能带给人的伤害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反向形成”:人会把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的冲突,转化为实际中相反的行为。
这是一种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的心理防御机制。
人们没有直接表达对某人的愤怒。
于是,通过压抑自己的痛苦,作出相反的行为来缓解强烈的情绪。
就像张卫健,他没有和前辈直接冲突,而是把愤怒转换为剃光头和拼命证明自己。
痛苦被埋在心里,变成一道很深的伤痕。
多年以后,张卫健还不止一次地提起过这段经历,难以释怀。
张卫健在多个场合,都曾提到这段经历 / 《星级会客室》
生活中,很多人都有过被肆意评判、贬低的经历。
那些没办法像张卫健一样,把伤害变成动力的人,留下的只有阴影。
有部名为《恶语》的短片。
里面的人,面对镜头,回忆那些曾伤害自己的话语:
“你为什么穿这件T恤,你的手臂还不够粗吗。”
“说到底,你做什么都远不如你哥哥。”
“你就是一个废物。”
人到老年,依然为曾受到的贬低耿耿于怀 / 《恶语》
有的人已经年老,还能清楚记得,曾经遭受过的这些恶意评价。
一句带有攻击性的评价,说出来只用几秒钟。
有的人,可能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。
2
别轻易去评判别人
你知道的未必是真实的
“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,因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,正在经历什么。”
我们所看到的、了解到的人往往只是他的部分,轻易地去下判断,很容易陷入片面的误区,得出错误的结果。
作家三毛上初中的时候,数学经常考零分,很担心自己会留级。
后来她发现,其实每次考试,数学老师都考的是课本后的习题。
三毛把题目的答案背了下来,考了几次满分。
老师怀疑她作弊。
三毛说:“就算你是老师,也不能这样侮辱我。”
老师把远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汇集,让三毛作答。
三毛一个也答不出来。
最后,老师当着班里所有同学的面,用言语羞辱她只能拿零分。
把三毛的眼睛画成两个大黑圈:“不要怕,不痛也不痒,只是凉凉的而已。转过去让同学看看。”
这件事给三毛的触动很大,这之后,她变得越来越自闭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,有自己看待事情的标准和取向。
但你的经验判断,并不一定就是对的。
公交车上,一个年轻人如果没让座,有可能被认为是自私。
却没有想过,也许TA是因为刚结束一天的工作,太累了。
约会中,看到对方吃饭吧唧嘴,就判定TA是个没教养的人。
却没有想过,TA可能是小时候养成了这种习惯,也在尝试改掉。
正如马东所说的那样:
我们自以为做出了公正的判断,其实往往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。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审判者。
3
他人的评判
会影响你的自我塑造
人们常说“祸从口出”,这更多是自己承担后果,可以轻易感知。
然而羞辱对他人的伤害,我们往往无法察觉,难以预估。
求职节目中,男孩想寻找一个策划的工作。